月经——女人健康美丽的首要指标 ,经量失调如何灸
月经是女人的生命之河,正是经血定期给子宫灌溉和清理,女人才得以健康。每一次“灌溉”,都是为“种下生命种子”作着准备。女人之所以比男人长寿,每个月经血的排毒是重要原因。当经血枯竭,女人也会开始真正衰老,皱纹、白发、体虚逐渐来临。
1
凡看妇人病,入门先问经
女人生理上的一生,都要经历经、带、产、乳这四个环节。女人病,也可归结于这四个方面。
如果将经带产乳与“女人母土”的生育属性相类比,那么月经,就是用真水每个月对“土地”的灌溉和清理,为播种做好准备。
正常的白带,在现代医学来说,是由阴道黏膜渗出物、宫颈腺体及子宫内膜腺体分泌物组成的,相当于子宫里的长流溪水。
产,意味着收获;乳,意味着收获后的营养。
这四个环节,一环扣一环。如果第一环就出了问题,那么后面的都无从谈起。月经不好,意味着子宫被灌溉不好,接下来就可能出现旱情或者泄洪,子宫这片“土壤”就会发生变化,或增生,或异位,进而影响到白带这条清溪。子宫环境进而变得艰苦,种子就很难存活。
2
经量失调莫大意
月经不调是指月经的周期、经期、经量、经色、经质发生异常。经量异常也是很重要的问题。
正常月经期的月经血量为20-120毫升,多数为50毫升,以月经来潮的第二三天最多,以后逐渐减少。一般每天换3~5次卫生巾,就算是正常。如果经血量过多,换一次卫生巾很快就又湿透,或者一天只需一两片卫生巾,月经2天不到就结束,都是经量异常的表现。
长期经量失调,定是子宫给予的报警器,也会造成子宫内膜移位、痛经等病症,最终影响女性生育力。
艾草是上天赐给人类的礼物,更是女人草,是女人一生的闺蜜!女人的诸多问题,都可以通过艾灸来调理。尤其是月经问题,艾灸调理,一般都能有很好的效果。
一、月经量少
月经量少,意味着灌溉子宫的天水即将干枯,容易引发子宫这片土壤的“旱灾”。
月经周期基本正常,经量明显减少,甚或点滴即净,或经期缩短不足两天,经量也少者,称为月经过少。
类型有四类:
1、血虚型
中医所谓血虚,与贫血不完全一样,但血虚是造成贫血的重要原因。心主血、脾统血、肝藏血,肾生骨髓造血,所以血虚和脏腑功能关系密切。
一般表现为面白无华、唇色淡白、头晕眼花、心悸、失眠、手足发麻。
2、肾虚型
肾负责管理骨,然后骨生髓造血。所以是肾在造血,肾虚会直接导致经量少。
在临床上会出现经量少,血色淡黯,质稀,腰酸腿软,头晕耳鸣,小便频数等临床症状。
3、血瘀型
经少色紫,有小血块,小腹胀痛拒按,血块排出后痛减。舌紫暗,脉涩。
4、痰湿型
月经量少,色淡红,质黏腻如痰,形体肥胖,胸闷呕恶,带多黏腻。舌胖,苔白腻,脉滑。
艾灸调理穴位:主要灸三阴交+足三里+血海穴 生血调血,引血归经
血海穴
足三里:
辩证灸法:
肾虚加关元、肾俞、太溪;
血虚加灸心腧,脾腧,胃俞,中脘,肾俞,神门;
痰湿灸脾俞穴、太白、足三里、阴陵泉、血海;
血瘀灸血海、曲池、膈腧。
二、月经量过多
有月经期间,如果周期正常,但经量过多,通常称之为月经过多。而月经多过的病发情况一般都是由于气虚或者血热等原因造成的。
(1)气虚:因气为血之帅,血随气行,气虚则摄纳无权,血失统摄。多因体质素弱或久病伤脾,中气不足,经行之际,气随血泄,气虚日甚,不能摄血,导致出血量多。
(2)血热:血热则迫血妄行,导致月经过多。多因身体阳盛,阳盛则热,或七情过激,郁而化热,或过服暖宫之药,以致血分蕴热,热迫血行,因而月经最多。
血热型:艾灸隐白穴,配合阴包穴、肝俞,肾经水泉穴。
气虚型:可以艾灸命门、肾俞、隐白、足三里。
2
调理月经,中极穴一定要灸
中极——人体中心腹地。可以说的上是人体的“腹地”,是核心地带,它向四周辐射的能力也是最强的,中极穴不仅能够治疗周边相关的疾病,对于子嗣的健康也有很大的关联。
中极——元气藏聚之地,这里是人体元气藏聚的地方,女子胞宫、男子精室都在这里,地位险要。所以,中极穴对于调理内在不通的疾病效果非常好,如女性月经不畅、痛经等,都可以找它。
3
灸后月经异常是咋回事
其实一直有灸友询问,艾灸后经量少甚至差点闭经的问题。由此吓跑了不少灸粉们。其实艾灸后经量变少,原因有二。
1、 艾灸后的排病反应。
艾起作用,最先走向就是男女的生殖系统。所以女性做艾灸的前3个月为调整期,月经出现推迟或提前,经量不正常的情况都属正常
如果体内寒气比较重,艾灸后体内逐渐充盈元气。此时寒湿还没完全排除,就会出现正邪相争的情况,也就是排病反应,当体内的寒气还没完全排出的时候——
寒气会暂时的堵塞经络,影响气血的运行,表现出来就是经量减少或者经期延后,并且呈现出黑色。接着灸下去,等病邪完全排除了,身体也就变得更健康了。
2、艾灸方法错误
例如:
①只灸局部,没有考虑身体整体状况,调和阴阳
②施灸过程中没有休息,阴血损耗,没有给身体自愈的时间。
解决方法:
可以灸下然谷穴、复溜穴、涌泉、足三里引火归元。
⊙版权声明:文章及图片源于网络,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⊙免责声明:本平台偏方和中医食疗、经络养生知识仅为分享普及中医常识,不做为处方,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或使用,更多偏方及养生知识请关注微信zyk38142804或QQ38142804查看。